首页 > 现实题材 > 楼间风雨

第48章 特别小组

短短十几天的功夫,其实做不了什么万全准备,而随着日期一天天临近,大家的忙碌似乎只是为了平复自己忐忑的心境。

正如张教授说的,现在实在没必要为了一群临时过来打分的人而去特地劳神费力,毕竟这份答卷已经在之前各部门的努力配合下完成,哪怕做些锦上添花的事也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。而且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,这份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数百上千年前,土楼悠远的历史底蕴早已足够证明它可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,它本身就够优秀了,何须再为此担心?

六月底,评审小组如约乘坐专机来到中国,而在张教授的带领下,这次并非按标准来的额外访问也提前开展。因为本次访问的特殊性,所以来访人员就是相当于一个临时组成的‘特别评审组’。他们特别的地方其实只在于各自临时身份和工作性质,毕竟在初审之前就进行实地考察,目前也算是首次破例。如果情况好的话,兴许能一次性走完两套流程。

只不过在小组抵达龙岩时,同时登陆大陆的还有今年的一号台风‘韦帕’。据观察这个风眼有可能发展成强台风,届时将会影响到福建大部分地区。

当气象部门把消息传来后,大家也都为此捏了一把汗。这种突如其来的灾害实在太不合时宜,简直像是在考试当天忽然生病一样令人沮丧。

而且台风毕竟是全球性质的气候现象,又不像什么区域性的降水气团,不可能通过人工干涉手段去阻挡它的行进路线,像之前通过增雨弹提供帮助的情况,现在已经不可能复现了。

汪华他们现在能做的就只有按照原计划来,配合评审组员们开展工作,除此以外就剩下祈祷,希望此次台风不会对土楼造成什么严重破坏,好让一切顺利进行下去。

评审组下飞机后是通过乘坐国家文物局的专车抵达永定区,当天一大早,龙岩全境就有淅淅沥沥的小雨落下,而且随着台风持续干扰,这场雨在最近可能会越来越猛烈。

通过提前的文件告知和张教授现场介绍,本次评审组带队的是来自法国的加布里先生,他同时也是普林斯顿东亚研究中心一位德高望重的讲师。此外,团队中随行的还有来自德国希伯来研究院的米勒、时任名古屋大学历史系教授的吉田、以及布莱茨尼协会的主讲师…

总共十多名德高望重的国际专家汇聚一堂,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学者早已享负盛名,几乎都能在自身专长的领域一呼百应,甚至有个别用泰斗级别来形容也不为过。

他们之中有的老态龙钟,也有一些看上去没有倒好时差充满疲态,不过为了做好这份为人类文明硕果树碑立传的重大任务,还是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亲自到龙岩来考察这么一趟。当然,这也就更加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严谨科学性,以及入选世遗名录的真实分量。

评审组在市博物馆稍事休息,听取了几份书面报告,随后就直接驱车前往当地乡镇,按照名单上列好的顺序,开始实地探访一座座土楼。专家们刚下飞机一路劳顿,本来市委秘书科都已经准备先接他们去下榻处休息,确实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开始工作。

不仅如此,评审组好像已经根据路线自行安排好了就近酒店,此前各个单位还在忧心具体的接待要如何做,吃东西有没有忌口?住处环境够不够幽静?结果没想到人家全程都没打算接受官方这些好意,而是早做好了自己的规划,甚至连团队内部都是各司其职分开行动的。

所以除了这场简短的见面会之外,评审组几乎拒绝了所有官方性质的会谈和聚餐,因为按照标准,评审小组的任何行程都是不由干涉和改变的,他们完全有自主探索考察的自由。这就像一场面试,考生是无法决定考官提什么问题,所以大家也很难揣摩评审组的用意。

做了这么多接待准备,不料人家婉拒了好意,还拒绝随行,这回汪华等人就真只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消息了。

目送一众专家离开后,周波过来给汪华找了一支烟,还忍不住过来拍了拍他肩膀,语气明显有些无奈:“你看看,碰上这么严格的考官,现在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呀。”

“哎,也许他们也有自己的用意吧,人家和咱们做事方式和思维逻辑都完全不一样,而且他们也是知道彼此之间存在差异,所以才避免我们涉入。”汪华的心态倒是比较开朗,苦笑着反问起来:“怎么?咱们都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,你还在担心不成?”

“担心又能怎样?一切就看造化咯。”

周波叹了口气,他有些无可奈何的回答也道出了在场大部分部门负责人的想法。

和汪华他们不同,志文和志彬都并非公务人员,虽然评审小组明确表示不能有随行者干扰进度,但二人依然提前来到这些土楼里等待着他们造访。反正只是来凑凑热闹,他们也没打算上去交流,只要闷不作声,装作住在这儿的老百姓总可以。

这种感觉就有点像在偷看阅卷老师给自己打分,无论对方做出任何评价,都会引发内心一阵波澜。不过志彬还是猜错了他们的评审流程,这些人各自分组走进土楼里,只是一个劲拿着手里的小册子写写画画,或者用相机拍摄记录,就连团队内部都很少沟通,看样子应该是每天完成各自任务之后,回到休息处再进行分组总结讨论。

“他们俩刚才说什么你听见没?大概什么意思?”

兄弟俩站在角落也不吱声,偷瞄半天,志文才叫住志彬,想知道这些人在交流什么。

但志彬也只好摊开双手,似乎是相隔距离比较远,自己也没听清楚:“你说那个白白胖胖的大胡子?他说的好像是德语,我也听不太懂。楼上那个加拿大人我倒是能听明白,但他那会儿只是在抱怨蚊子太多,自己没带驱虫剂。”

“那你待会儿再凑过去仔细听一下如何?我实在是心里有些痒…”志文摇着头拜托老弟,但志彬却满脸无可奈何,显然觉得在这蹲守意义不大。

“文哥,咱还是别费这功夫了,人家压根就没打算现场开会讨论,就算聊也只是只言片语说些无关内容。再说了,就算能听到几句夸奖或者吐槽又不能代表最终结果,咱在这分析半天都是给自己吊胃口,还不如回去老老实实等着消息。”

“那你的意思是,现在只能眼巴巴看着?”

很明显志彬还是觉得有点不甘,和志彬这种好奇的心思不同,他是实打实的在为申遗结果而担忧,毕竟自己这几年确实倾注了不少心血进去,这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进了考场一样。

“要我说咱们先回去等着吧,既然人家张教授都没能跟过来,说明现在还不到需要操心的时候,如果进度方面有什么消息,他老人家肯定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咱们。”

志彬这番话确实没错,现在无论怎么着急都没用,还不如先找点事缓和一下心情。

就这样,评审小组硬是花了好几天时间,按照他们自己规划好的路线,把列入名单内的一座座土楼全部考察了个遍。只不过让志文捏了一把汗的是,听说有一部分小组成员并未和大部队一起行动,反而是去周边考察了一些名单之外的楼群,甚至是一些无人居住完全废弃的土楼,应该是去收集了不少的类比信息。但这些楼此前都没有经过任何修复,有的地方都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,他们去调查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?

张教授对此的解释是:土楼虽然到目前仍有人使用,但它毕竟是作为一种濒危的建筑方式,评审方肯定是要结合它们从新到旧的变迁历程,所以这样做是非常科学全面的。

在几天的实地探访结束后,下一个阶段就是结合史料文献进一步分析讨论。而在这期间张教授他们也就能以材料提供者的身份,参与到这场评审活动之中。

志文虽然整天为此忧心忡忡,不过他倒也没想到,恶劣的天气,居然误打误撞开启了自己和评审小组的一次正面接触机会,而且是能带上翻译进行交流!

原来就在台风过境的时候,刚好与一股强大的冷气团接触,导致永定区附近大量降下冰雹,最大的几乎有鹅蛋大小,这已经属于轻度灾害范畴,而且确确实实对本地老旧房屋造成了一定损伤。而土楼这种屋顶覆盖青瓦的建筑,瓦片自然也遭受不住如此打击,很多地方不仅碎瓦横飞,甚至有几座楼顶都被砸出不少漏洞。

一开始周波他们还直呼不妙,这要是让评审组瞧见了,可不得降低对土楼的评价?于是他们立刻组织了抢修队,并让志文作为领队工程师,迅速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修补。

但意外的是,很快张教授又传来一个好消息,就在评审组听说土楼在受灾要进行修补之后,他们立刻对修复过程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,不仅打算去现场观看过程,还指名道姓要见一见林志文这位工程师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