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现实题材 > 楼间风雨

第32章 记忆的模样

初秋时分,翻修后的承启楼与金色稻田交相辉映,完工仪式在今早举行,为了精简环节尽早开放入住,张云升只准备了很简短的一段讲稿。

饶是农忙时节,承启楼外依旧围起了一大圈村民,除开一些住在附近的妇孺老人,其中也不乏扛着锄头路过看热闹的。

一个多月来,调研小组临时变成了施工队,无论是名牌大学高才生,抑或是某某研究院的精英骨干,这段时间大家都放下头衔,脚踏实地为了还原楼里的一砖一瓦而努力着。

即便志文多次提出可以征用他们建司的工人师傅,但提议最终还是被张老婉拒了,他亲自带着众人一起从双手劳动做起,把土楼修复做得像文物保护一样细致。而整个过程中大家也通过实践摸索出不少经验,并整理成一套完整记录,留待以后给更大范围内的楼群修复做样本。这次修复与衍香楼不同的是,成本确实被压缩到很低,工时短得大大超出预估,最终的修复效果也算让张老点了头,可以用圆满成功来形容。

除此之外,之前让民工就近安置的利民项目计划书也如约修改,住建局方面听取了江茂勤的意见,决定以部分补助的方式替代原本过于保姆化的全额垫付,而补助也不会直接打到户主账面上,而是集中管理起来用作日后周期维护再调取。经过这番方案优化,衍香楼的江老爷子表示非常满意,也终于肯喜笑颜开迎来楼里几十年来的首批新住户。

原本江茂勤还以为修改意见提交上去之后,具体执行时会遇到很大阻力,没想到当时周波听到这个建议,就敏锐洞察到江老爷子的真正用意,立刻拍板让这几项修改顺利通过。毕竟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基层官员,也深知每一道政令背后的运行逻辑,如果一项决策显得过分全面,甚至全程包办,而又忽略了民众的自发力量,那它执行起来通常都是机械而臃肿。一个本该是温暖服务大众的工程,确实不应该如此死板。

当初周波还愁着用什么方式去宣传这个项目,找人写了一大堆策划案,还提前联系了本地报社,结果项目实施后不到两个礼拜,就已经有人员陆陆续续搬进衍香楼。刚开始时民工们也不确定靠不靠谱,如此优惠的政策会不会带有什么强制性协议,结果在第一批入住者尝到甜头后,消息自然一传十,十传百,到最后直接住满了整栋楼…

有了衍香楼这段时间的民工入住经验,刚刚完成翻修的承启楼也自然而然被化为下一个安置项目试点,原本空出来的一百多个房间也总算能物尽其用。而为了更多地吸引租客,在翻修后期也采购更换了一批破旧床铺衣柜等家居用品,甚至安装一系列便民的公共电器,比如公共厨房换上了大燃气灶和大冰柜,添置大容量洗衣机等等。

于是开放报名后,附近厂区这些外地民工几乎是涌进了镇政府大院,大家态度出人意料地踊跃积极,截止目前已经有七成以上空房被登记并分配出租。所以今天的完工仪式也算是入住仪式,等中午门口的条幅一撤,就可以带着行李拎包入住了。

随着门口村民越聚越多,周波等人看了看时间直接宣布仪式开始。在好一阵鞭炮鸣响之后,镇长过来宣读了简短开场白,接下来就由张云升代表团队发言。

“…乡亲们,我们都知道,千百年来,土楼是福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精神归属。从宋元时期的第一支外来汉民入驻此地,到逐渐抱团自成族群体系,期间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,也见证了无数朝代兴衰。这些堡垒一样的楼群如今依旧矗立,即便日月更替变换,人来人往无数,我相信它也依旧能成为大家遮风避雨的港湾…”

讲话到了最后,张老也不忘提及文化局刚刚开展了摄影活动赛事,这是由汪华等人牵头组织的一场申遗预热活动,主要为了宣传土楼内的人文记忆,同时也将古法修复技术被成功还原的消息广而告之,最终评选出的获奖摄影作品将在会展中心和各村镇公开展览。

“楼的故事,说到底还是人的故事,而人们的往来,无不存留于记忆之中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记忆并非抽象,它是有具体现状的,而往事的模样都能从群体记忆里挖掘出来。所以我们这次摄影活动不限报名条件,旨在全民参与,并全面搜寻素材。可以进行就近取材拍摄,也可以找到一些当年的老旧照片参加,如果照片内容残损严重,我们也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修复,尽可能把土楼内外跨越几十年时光的记忆全部复原出来。”

活动很快接近尾声,在现场群众的热烈掌声下,承启楼大门打开,早就登记预约的租客们也住进心心念念的新居,这栋被号称为龙岩楼王的建筑如今迎来了它的第二春。

另外一边,摄影比赛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,当天就有几位远近闻名的摄影师前来参加,并且辗转本地各座楼群取材。虽然比赛主题是‘记忆’,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老照片才有机会拿奖,只要题材视角选取独特,再加上技术过硬,现场采集的素材也能大放异彩。

林洋算是半个摄影爱好者,只不过平时他更偏爱拍摄自然风光,而且技术也只能算得上勉强,他那台用旧的尼康相机比起专业人士的长枪短炮更是拿不上台面。但这小子的参赛热情倒是很高,从几天前就在筹备拍片素材,因此还问了一大圈子亲朋和熟人。毕竟他自己是从小生活在国外的,没有任何与土楼相关的印象,甚至对此毫无概念,更别说几十年来土楼生活的变迁。而比赛主题却偏偏又是记忆,他自己一个人实在找不到什么突破口。

第一个接受他采访的,自然是林志彬。其实他从小就听过父亲讲述儿时在土楼里的往事,有些提过太多次的桥段他甚至都听烦了,但要如何将这些琐碎串联起来,又如何能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,并以此充当切入点,这就要看讲述者的记忆是否偏差了。

“这些事都太久远了,我小时候那可比现在大不一样,就算给你说了也找不出啥原型,你还不如去问问其他人,尤其是很少离开本地的老人。”

果然,父亲的回答里并不能找出什么蛛丝马迹,对林志彬这样的海归来说,他的记忆是充满断层感的,就像一次前后大跨度的时光穿越,所以提供的思路自然很有限。

之后林洋又循着父亲的逻辑,去振福楼找到苏榕聊了聊,也拍摄了几张老人制作手工艺品的照片。然而老人口中几乎全是林家和苏家那些旧事,这些时代的过往尽管引人入胜,却很难找到什么具象化的拍摄方案,它们也许更适合写出来而非给人以充足画面感。

于是他拜访了包括江家老爷子在内的几位老人,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。怀着期待的走访拍摄后,林洋看着一堆杂物旧物照片心情复杂。这些东西确实很老,如果加以串联是可以诉说很多往日记忆,只不过对于他这样的楼外人,尤其是没有大家族生活经历的人,也很难感同身受。最关键的是,老人们到这个年纪一般都有自己搜寻记忆的一套方式,这却又是一种非常个人非常抽象的东西,所以总的来讲,此行结束还是没什么收获。

再后来,他决定找同龄人谈一谈,思来想去,也就苏谣是个不错的采访对象。姑娘虽然没有生在本地,但也是从很小的年纪就随母亲回到龙岩,在土楼大院里生活成长。而且她应该能以年轻人的眼光,去看待这些年土楼里的变迁,她的记忆方式也更容易被自己理解。

“嘿嘿,问我可算是问对人了,我觉得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些好吃的点心,洋洋哥你可以去拍拍我外婆做的糕点嘛,或者找三爷爷专门做几道菜,再拍几张美食…”

作为吃货,苏谣的回答虽然可爱,却也让林洋觉得意外,他原本以为自己能从姑娘身上获得更细腻的角度,去审视一些男生未可预见的东西。但她毕竟还在外地读书,很多东西在电话里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,最终也只好作罢。

最终他先后采访了不下二三十人,林哲贵也好,志文二伯也好,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记忆,也提供给他很多想法,只不过他很难从中提取出贯穿始终的东西来。

兜兜转转,林洋的作品思路似乎回到了原点,他还是决定拍摄人物。

土楼,记忆。这两个关键词之下,让林洋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族,这也是自己对其的第一印象。土楼里世世代代生活的家族,正是这些人才把记忆口耳相传下去。

于是几天后,他提交的参赛作品非常朴实简单,就只是一张全家福。照片里林家和苏家人坐在振福楼的大餐桌前,共同举杯欢度中秋佳节。取景构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,但在每个人的脸上,除了洋溢着笑容之外,还带着各自对家族那些永不磨灭的温馨记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